朱元璋老在黑洞洞的皇宫里瞎琢磨:谁心里还惦记着我这皇位呢?他瞅瞅周围的侍卫、妃子还有那些半男不女的人,总感觉缺点啥?是缺安全感吧!没错,就是觉得不安全!毕竟有钱人和穷人历来都是这么互相猜疑的。再说,朱元璋早把国家“圈”得跟个“村子”似的。这“村子”啊,看着死气沉沉的,其实暗流涌动,一点都不太平。不过,这对朱元璋来说都不算什么,毕竟他是个“见人就杀,不论是谁,一个接一个,一家接一家,有罪杀无罪也杀”的主儿。
朱元璋跟刘邦一样,都是“从穷到富,得意洋洋”的典型例子。换句话说就是:咱们现在可算熬出头了,你们瞧好吧!你们这些人啊,要么有钱,要么有文化。在过去的社会,没钱就上不起学,书读得好往往也就更有钱。就像袁绍他们家,“四代人都是高官”;还有杨修家,“五代人都做三公”。再比如曾国藩家,那可比“五代三公”还厉害多了。
当然,刘邦和朱元璋杀的人中,确实有些是该受到惩罚的。先不说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该不该死,但至少那些借着权势欺压别人、狐假虎威的家伙,肯定是得先除掉的。就是说,官僚们自己内部怎么斗,咱们可以不管,但要是敢欺负老百姓,那就只配受到严厉的惩罚了。
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(就是丞相的机构)和大都督府,把军事和政治大权都抓在了自己手里。在他看来,“君臣一起治理国家”啦,“读书人宁可被杀也不能受辱”啦,这些说法都滚一边儿去。只要太祖皇帝稍有不高兴,那些官员就得挨板子,裤子都可能被打掉。司礼太监的靴子尖儿要是朝外撇成八字形,那就是饶你一命;要是靴尖儿收拢朝里,那就得当场打死在棍棒之下。还有剥皮、抽肠、刺心、梳洗这些残忍的刑罚,对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一样。
有压迫的地方,就会有人站出来反抗。曹操说:“宁愿我对不起别人,也别让别人对不起我。”朱元璋也说:“宁可我对不起全天下人,也不让天下人对不起我。”在他们眼里,国家就像是老朱家的私有财产,国家的兴亡,跟大家没啥大关系。所以,帝国的官员们也不客气,都抢着占老朱家的便宜。好在朱元璋手段狠辣,腐败还没能动摇国家的根基。但后来的皇帝,哪里比得上朱元璋的手段,这样一来,国家这潭死水,早晚得被风浪掀个底朝天。
哎,那个总出奇葩皇帝的大明王朝,怎么就能撑了276年呢?首先啊,那些皇帝其实没传说的那么离谱。再者说,他们也是好坏参半,混蛋劲儿没一直持续。但要是连着出了俩长时间的糊涂蛋,这国家可就得垮了。偏偏大明后来连出三个: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理事,天启皇帝7年就顾着做木匠活儿,崇祯那17年里,刑部尚书换了17个,内阁大学士也换了50个。这变化大了,问题就来了,半个世纪啊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说实话,大明帝国虽然出了不少荒唐皇帝,但它竟然存在了276年,这挺让人意外的。说不定,还真得谢谢那些荒唐皇帝多。毕竟,荒唐就是不管正事嘛。既然不管正事,那他们也就没空去乱改国家的政策了,这有点像老子的“顺其自然”。想想看,在那些想大有作为的皇帝统治时,老百姓不是在干活就是在打仗。不过,要是没那个本事还硬要“有为”,那老百姓可就惨了,要么没法干活,要么就得上战场送命。就像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那样。
朱允炆没有朱元璋那般狠劲和手段,也不懂当皇帝的套路。他明明没那个本事,却偏要强行去做大事,结果自然是失败了。不过,像他这种假装好人、实则卑鄙的人,是不会得到宽恕和同情的。
朱元璋打下的江山,其实安稳着就行,真要折腾也别乱动国家大事,在家事上怎么折腾都行。就像嘉靖时期的大礼议风波,还有万历时的立太子之争那样。
传说,朱元璋曾领着朱允炆去查看军队。朱元璋瞧着那些雄壮的士兵,心里头那个得意啊,就对朱允炆说:乖孙儿,瞅瞅下面,再看看你的那些叔叔们,哪个敢不听话!朱允炆一听这话,直接就问:爷爷,要是叔叔们真不听话了,我该怎么办呢?听说朱元璋听完就没吭声了,说不定心里头吓得直冒冷汗呢。虽然这事儿可能有些夸张,但里面的道理是明摆着的,也不是朱元璋该操心的。朱元璋打下的江山,本来就应该稳稳当当的,一来不用瞎捣乱,二来不用杀叔叔们,三来不用大变国家的规矩。
为啥说藩王造反不是朱元璋该头疼的事儿呢?首先,朱元璋这人精得很,他既然敢给儿子们“分地盘”,那就说明他心里有数,藩王们一开始肯定不敢反。再说了,就算藩王真的反了,那也是老朱家自己人在抢皇位。汉朝不就是个例子嘛,汉朝可是历史上统治最久的朝代之一,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。说到这分封,你说刘邦和朱元璋这是搞的封建制、分封制,还是单纯的分家呢?我看啊,更像是分家,毕竟他俩都是从村里出来的嘛。
朱元璋建立的国家,首先本可以安安稳稳不瞎搞,其次也没必要急着去掉那些藩王,再者国策也大可不必大变,照着萧何的老规矩,像曹参那样稳稳当当继续下去就行了。可惜朱允炆这个假装仁义的人,不懂他爷爷的一片苦心,把一手好牌给打坏了。
朱允炆不光是个两面三刀的人,他还装模作样讲仁义孝顺,实际上心黑手辣,滥用好心肠,治理国家没本事,用人也不得当,而且还特别怕死。朱元璋有没有发现这点倒不怎么关键,关键是隔辈亲嘛,爷爷自然心疼孙子,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。
朱允炆能当上皇帝,主要是因为他性格好,又孝顺。朱元璋呢,手段狠辣,不把人命当回事,但他心里头怕报应落到儿孙头上,不希望继承人跟他一样。而且俗话说得好,“打天下靠武力,治天下可不能光靠武力”。上一代杀人太多,下一代就不能这样了,这差不多就是朱棣没当上继承人的原因。朱允炆和他爹朱标性格一样,温文尔雅,心宽大量,这让朱元璋心里头感到很安慰。
朱标病了,14岁的朱允炆整天陪着他,快两年了都没离开过。但这说实话不太可能,谁的心脏也受不了,说不定哪天就累死了。最有可能的情况是,朱标在朱元璋面前一个劲儿地夸朱允炆,朱元璋这才觉得孙子又仁孝又真诚。不过,朱允炆对朱标的这份孝心也让朱元璋心里有点不是滋味。朱允炆因为守孝太过伤心,人都瘦了一圈,连朱元璋都半开玩笑地说:你这么孝顺你爹,爷爷我可要吃醋啦!再说,朱允炆对朱元璋也挺孝顺的,但说顺从嘛,那倒也不一定。朱元璋一死,朱允炆就急着废掉了爷爷的很多规矩。至于他为朱元璋守孝时是不是真的那么伤心和消瘦,这个嘛,还得听听大家的看法。
朱允炆的孝顺,就像《二十四孝图》里描绘的那样。他这样的道德榜样,简直可以说是好得没边,坏起来也没底。换句话说,朱允炆既然什么好事都能做,那他同样也可能什么坏事都敢干。
朱允炆在安稳日子里长大,身边总是围着一堆拍马屁的人,而真心给他提建议的却少得像清晨的星星。都说皇宫里最无情,有钱人家的孩子早熟,他周围全是把玩弄权术玩得非常溜的人,怎能不被影响呢?看他后来对叔叔们那么狠,以前那温和、大度的样子都不知哪去了。
朱允炆当上皇帝才一年,就把周王、齐王、代王、岷王和湘王这几位叔叔的爵位都给剥夺了。特别是湘王朱柏,为了不被抓,竟然带着全家自焚,可朱允炆还是没停止削藩。他对自家亲人下手真是太狠了,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,好事坏事都敢干。
“好人榜样”朱允炆,虽然对很多叔叔都下了狠手,但对一个叔叔却特别上心。在那场残酷的战争中,到处都是打打杀杀,生死搏斗,可朱允炆却告诉平定叛乱的将领:别动我的四叔。有了这张免死牌的朱棣,在战场上简直是随心所欲。
朱允炆治国没辙,却想削弱藩王势力。这之前,他得先稳住政治和经济。政治嘛,就是人脉;经济呢,就是钱袋子。首先,贪官是杀不绝的。朱元璋用了好多狠招,贪官还是层出不穷,朱允炆不像朱元璋那么狠,这样一来,贪官们更肆无忌惮了。其次,朱允炆大幅降低了江南富地的税收,结果国家粮食税收大减,还得罪了不少地主。再者,他重视文人,轻视武将。要削藩,就得备战,这时候这么做,简直是糊涂。还有,他刚当皇帝,不了解情况,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支持他,就听了几个没当过高官的儒家老师的建议,急匆匆地削藩,结果可想而知,肯定会坏事。
朱允炆用人不慧,身边围了一圈像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这样的书生气十足的人,其中也就齐泰稍微懂点权谋手段。齐泰的主意是先解决朱棣,然后再去对付其他藩王,但黄子澄偏偏要反过来做,这样一来,就给朱棣留了准备的时间。齐泰还提出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扣下来当人质,结果黄子澄又不同意,最后朱允炆竟真的把朱棣的三个儿子给放走了。
靖难之役时,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在北平,仅靠1万兵马就守住了阵地,没让李景隆的50万大军得逞。想想看,朱允炆的手下都是些什么样的将领啊。
总而言之,朱允炆这个表面装好人、内心狠毒、滥用好心、治国没本事、用人看错眼、又怕死又怕痛的伪善者,丢掉皇位绝不是碰巧,而是肯定会发生的。
最后,咱们聊聊那个没“骨气”只有“火气”的方孝孺。先不说“诛灭十族”这事儿是不是真的,就凭他为了篇登基诏书,害得全家掉脑袋的手段,还真是配得上“头号大儒”这名头。说到朱棣对方孝孺的态度,那可以说是相当客气了,就差没低三下四了。
1402年6月13日,南京城被攻破后,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个谜。朱棣在金銮殿召见了方孝孺,可方孝孺又是大哭又是大闹,最后还闹着要上吊。
朱棣说:“您可得小心点,注意身体啊!我不过是学着周公的样子,来辅佐成王罢了。”
方孝孺问:成王他在哪呢?
朱棣说:朱允炆是自己把自己给“烧成了火把”。
方孝孺问:为啥不立成王的娃当皇帝呢?
朱棣说:他还年幼,国家得找个稳重点的来掌舵。
方孝孺问:为啥不选成王的弟弟来继位呢?
朱棣说:这是我们朱家自己的家务事。
朱棣说得在理,直截了当,但也挺让人难受。咱自家的事儿,你豁出命去扛,这是图啥呀?再说了,明明是侄子先对不住叔叔,叔叔哪能乖乖等着挨刀呢?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,那是皇帝对你们的要求,可这一套对我这想当皇帝的人来说,不适用。还有一层意思,朱棣没说,当然,他也没法说。那就是:“老兄啊,我其实不想杀你,但总得找个由头吧!你说说,你能干啥?能成啥大事?你啥都不行,也就只能写写登基诏书了!这么好的台阶,你都不愿意下吗?”说实话,朱棣压根儿没想到,这么好的台阶,方孝孺还真不买账。
再者说,方孝孺老爱管闲事害人。他咋不先探探朱允炆的儿子和弟弟,看谁敢接这皇位,谁又想接这皇位呢?真是瞎操心,方孝孺你这是在帮他们,还是想害他们啊?要是这话传到朱允炆弟弟耳朵里,他不得把方孝孺祖宗都骂一遍。
反正,像方孝孺这种不识好歹的人,绝对不能表扬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,要是没吃的没喝的,就得起来反抗,可方孝孺却偏偏要饿死自己,真是读书读呆了。谁要是同情他,觉得他为了皇权而死值得怜悯,那谁就是奴性太重。当然,我们不能只用当时的标准来评判方孝孺做的是对是错。因为不管哪个时代,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。如果有人能这么做,那这个时代就太混乱了。但是,我们不能用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理解方孝孺这种死脑筋的行为。
配资平台推荐,股票配资网平台,配资专业网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